此外,实业逐渐呈现系统性的“缺血”困境。
以上世纪90年代曾飞速发展的温州制造业为例,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、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曾表示,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温州制造业的海外订单剧减,大部分都转为内向型企业。而国内财政政策近几年紧缩,民营制造业贷款难;曾经迅速膨胀的温州民间融资,2011年前后又遭遇了崩盘,温州制造业现在普遍缺钱。
记者近日致电温州某制鞋企业老板,谈起经营情况,他只是泛泛地说,“制鞋业这几年下坡比较厉害,买的人少了,总体经济不好”,之后就匆匆挂掉电话。
在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之后,很多温商家里每天都有银行的人上门推销贷款,有些温商贷款上千万做投资,进入房地产和太阳能等行业,结果全部赔了进去。
“过去投资步子跨得太大,银行、民间金融的钱都没用到实业上。”这在温商中是比较普遍的看法。
以当地阀门行业为例,温州从事阀门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企业有1100多家,这两年起码倒掉两三百家;活下来的一部分企业现在也是危机重重、勉强度日;最后留下来的良性企业可能占比不超过20%。
温州永嘉的立信阀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耐告诉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,温州的阀门产业出现了两个恶性循环:一是有些企业没有守住本行,去盲目跨界投资,比如买房、炒房等,经济一出问题便发生连锁反应倒闭;二是有些企业因为产品没有做好,也没有好好经营,导致货款要不回来,再加上有些企业的生命力本来就不强,造成停产或破产。
王启耐说,虽然公司年产值保持了不错的增长,但受到当前经济大环境的影响,净利润有所下降。
出路:做细分领域的小巨人
除了整体大环境的因素,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停滞的症结在哪里?
“中国的中小企业,包括长三角的中小企业,依附性比较强。”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长三角地区,是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,作为全球生产基地,它的主体部分是跨国企业或是跟跨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国有企业。目前经营发生困难的,主要是为这些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。大企业一发生问题,生产一收缩,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。
长三角地区有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很好地发挥其“船小好掉头”的特点。现在市场总量是在缩小,但是结构在细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机会。“需求结构在变化,而供给结构却和它不匹配。”杨建文说。
“理论上讲,中小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要比国有企业灵活,但是它们在以往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国企病或者大型企业病,在运作上没有把它们的体制机制优势真正发挥出来,把问题的核心放在了大环境不好、整个体制机制不灵、中小企业贷款难等方面。”杨建文谈道,“企业要自身找原因,要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而不是去等、靠、要。”
部分企业主动寻求突破。如前文提及的苏南地区某人造革制造企业,何先生对记者表示,老产品现在价格杀得都比较低。这几年,他们致力于产品的提升创新,他们新推出的超细纤维合成革是第三代人造革,更逼真更环保,也更舒适,市场需求一直在增长,从去年开始效益就持续在往上走。同时,他们也努力提升自动化生产程度,减少人工费开支。
王启耐告诉记者,他们当初也是从十几个人的小厂房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的。“在2008年之前,我们还是全部为别人贴牌,而有些厂家只把一些利润低的业务交给我们。”王启耐说,现在他们自己的品牌占比已达95%,贴牌才5%。
在生产一线,这两年立信阀门集团的“机器换人”投入也比较大,原来一台机器要一个人去完成,现在是一个人完成三台机器。他们把这一块利润让出来给终端客户,提高了市场占有率,同时拓展海外市场,去年出口增长率超过30%。
王启耐说,这几年每年他们拿出利润的10%用于研发。他们公司研制的烟气脱硫脱硝刀闸阀,去年刚进入市场销路就很不错,也得到了中石化的认可,目前他们公司已被中石化列入一级供应商。新产品的利润率也相当可观。
杨建文认为,中小企业如果能在细分领域做到小巨人,就是很成功的企业。在现在这个特殊阶段,政府也需要在细分领域上给予政策支持,培养小巨人,形成一批有社会影响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的领军企业。(来自:第一财经)